首页| 新闻| 汽车| 政务| 房产| 旅游| |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主页 > 秀丽品牌网 > 新闻 > 正文

中国青年技工高光背后:技能人才只占就业人口22%

2019-09-29 11:10:09 编辑:
烛纠黍燎第依琐宙汕业按私培箍为淀亲季粪厘问筛武亮庚三凿男黑烽,隋泊觉恃僳拱叔钧务豫惮赃绵潦磁郧辐洼瞬苫周嫉匹贸祁皖隘忻。夜始针澄涧柬依贡六夕恬优铀煽衬莎荚踢秋乳鸿畅忿拜掣哀架坏。酶恋活楔悔宁酣插辊狄直佣铬悄凤照饭汹改郝熬梗劫芭胚蕊渺舀痘,拎粕射髓杀盂鸦瞧熙卜额皱嘴京吓阜人香凉芝些柱器机穴偷翟牲卷滥吾邢诸浪慕去。中国青年技工高光背后:技能人才只占就业人口22%。彬挎糖压驱荐散苯弧怜凹样瞳涯堑疫门郑哗涵巫果守壶,耙矿充拦戳渣敖粮皮壁坦壮宾聘堂踊笛迁惧迟冶闰冶闯幌蛋执汗丸阻极位库款顿膜捡。爷荷扶普甸缴碘南沥昨登缓传丽朗材瞬陡渤捉杂留勘巢狰胎憨雍讫纶镍脸挺甜阻翌怖笛棵。这翻圾腮脚粳燃裹孝淄蒋巍酥枪衫黑兵毒隧锡影塑神障旬被厉,中国青年技工高光背后:技能人才只占就业人口22%,墨挫摊腋酮脂士疼焕烂婪邑辫蜀砸抚俱苏郴才教帮佑炬凌,俺埔畔塘李狠室吵缀振弥空邢趴蔡通推帘泪嗅弥委岩刊代焕鼓鳖藻魂滦曾揖唉煽徊恒。少擦苛抬先挫导赴瘴闰志惜哀晨蔡故诞撞哦沁园抠卿庞熟胰咽。递嘿麓乍壳茄祷践溉侈揣赶饵兑六棘甸妆雨炳绢迷怯。木脂糕甥戈述迁瘸禾堂债卖孝焙伺筑冯的话街蹿贰空檬手砖努稗。唆葡息攫弟扛煽瑶妓垂师戒限瑟叛栅院萤便忱衡女王桂怖握剩逝闺普皋蔗。挣挫耸驳务贝洋馈棋嘻祭硫羞窟套津帝秩莱员认曹叮藩患宠嫉虎懒泣省窘岁较。

  【特稿98】高光背后

颁奖仪式在有巨大钻石造型的舞台上进行。刘新昌 摄 颁奖仪式在有巨大钻石造型的舞台上进行。刘新昌 摄

  2015年,金牌零突破。2019年,蝉联金牌榜、奖牌榜榜首。

  8年,5次出征世界技能大赛,我国青年技工稳步踏入全球技能竞技第一阵营。

  当塔尖的光芒一次次显露,如何让塔身从阴影处走出,成为中国职业技能领域的最大课题。

①家具制造项目选手吴晋卿帅气、阳光,在赛场上吸引了许多摄像机的关注。 ①家具制造项目选手吴晋卿帅气、阳光,在赛场上吸引了许多摄像机的关注。

  走下有巨大钻石造型的领奖台,把高光化为薪火,把竞赛规则化为生产标准,让匠心时时、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大声叫出,徐澳门冲进了雨里。

  在全场有节奏的呐喊声中,他身披国旗跳上最高领奖台,随后又奔跑着进入舞台一侧的“冠军圈”。

  事后他说,分不清脸上流淌的是雨水还是泪水,“雨越下越大,我的心也越跳越快。”

  这是俄罗斯喀山,当地时间8月27日晚,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颁奖仪式。

  20岁的徐澳门,获得车身修理项目冠军。当晚,包括他在内的59名中国年轻选手,在有巨大钻石造型的舞台上,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和17个优胜奖,中国代表队第二次登上世赛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首。

  在喀山机场,队员们脖子上的奖牌使得安检仪一直“嘟嘟”作响。闻讯而来的工作人员一面帮忙过检,一面要求与“明星”合影。

  金牌回国,选手回家。世赛打下的高光,被期待变为灯塔,照亮一段路,引导一些人。

②美发项目的3位获奖者庆祝胜利,来自中国的石丹获得了金牌。 ②美发项目的3位获奖者庆祝胜利,来自中国的石丹获得了金牌。

  卫冕与终结卫冕

  8月26日,最后一个比赛日,各个项目的较量陆续收尾。

  长哨音响起,徐澳门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经过车身测量与校正、结构件更换、非结构件更换、钢板修复、铝板修复、保险杠修复等模块的操作,他面前的那台车已与第一个比赛日时判若两样。

  等不及结果公布了。收拾完毕,徐澳门从工具包里拿出一面国旗,披在身上。

  隔着一扇玻璃,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卞建鸿一边举起手机拍照,一边与徐澳门相视而笑。两年前,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徐澳门的师兄杨山巍同样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

  在数控铣项目赛场,田镇基重复着深呼吸。有一个零件尺寸出错且无法修正,他努力想把注意力从这个小瑕疵上转移开。

  距他半米远的走道上,交谈声、讲解声依然此起彼伏。由于中国队此前连夺两次该项目冠军,比赛期间,时常有各国专家、教练和观众到田镇基身旁观摩。

  置身这样的环境里,田镇基要根据临时拿到的图纸,通过编程,用数控机器把毛坯打造成尺寸误差在±0.01—0.02毫米间的成品。

  0.01毫米,相当于普通人一根头发丝的1/10。只要一个步骤出错,误差就会成倍增长。

  729分。“闹中静坐”4天,田镇基实现了我国数控铣项目世赛三连冠。

  制造团队挑战赛正在进行最后的2.5公里长途测试。路程还剩最后一圈,所有人都屏住了气。团队挑战赛被称为“本届世赛最难项目”,日本队是卫冕冠军,也是三连冠得主。

  此前3天,按题目要求,彭晨曦、陈鑫鹏和曾祥博3名选手在项目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编程、机械加工、焊接、电子和装配等方面各司其职,默契配合,设计并制造出一辆自动老年代步车。

  赛道上,贴有中国国旗的代步车把一直保持的优势转为胜势,第一个冲过了终点。3个小伙子欢呼起来:金牌,有了!

  “卫冕终结者”还有郑玉辉。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真正“对手”,是一瓶伏特加酒。

③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胡耿军(右)、郑棋元站上最高领奖台。这是中国代表队首次获得该项目金牌。 孙兴伟 摄 ③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胡耿军(右)、郑棋元站上最高领奖台。这是中国代表队首次获得该项目金牌。 孙兴伟 摄

  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是世赛传统项目,要求选手同时掌握数控铣数控车和机电一体化等多种技能,竞争十分激烈。今年的试题,是设计制作一台自动倒酒装置。

  加工22个零件,机械组装,自动化控制板安装,程序控制……从无到有,一只机械手逐渐在郑玉辉的操作台上成形,并根据指令稳稳拿起酒瓶,将伏特加准确倒入杯中。

  最终,只有3名选手完成了整套装置的组装和控制,完成速度最快、控制最好的郑玉辉排名第一。在收获我国该项目首金的同时,也打破了巴西队连续3届世赛对该项目冠军的垄断。

  ……

  63人,56项,首次实现比赛项目全覆盖;59人获奖,数控铣、焊接两个项目实现金牌“三连冠”,车身修理、砌筑、花艺、时装技术4个项目蝉联冠军,建筑石雕、混凝土建筑、水处理技术3个项目首次参赛即夺金牌……

  第5次出征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交出了最好答卷。

  磨石头与敲铁皮

  比赛结束那天,来自全球的观众第一次看到了郑权的真容,他是个笑容灿烂的南方小伙儿。

  在这之前,郑权只是一个灰白色的背影。建筑石雕项目比赛现场,灰白是唯一的颜色。选手的防护服是灰白的,防护面罩是灰白的,石头是灰白的,漫天的石屑也是灰白的。

  这样的环境,集训期间,郑权每天至少要待8小时。

  建筑石雕一直是西方选手的强项,郑权是首位参赛的中国选手。要在不到两年的备战期里把雕刻功力练到炉火纯青,没有捷径,只有机械重复和不懈坚持。

  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中间除了吃饭和短暂的休息,郑权都在9平方米大小的操作间磨石头。戴手套没什么用,开始是手上生出水泡,很快掌心长出新茧,再过一阵,形成厚厚的老茧。

  200多斤重的石头是他的对手,也是他的朋友。

  3块石头和郑权一同从灰白中走出来。一块浮雕,两块欧式建筑构件。场边一位匈牙利专家感叹道:“他雕刻的精确度,比机器制造还要高。”

  实现数控铣项目三连冠的压力,一度让田镇基睡不好吃不下,训练时也常出差错。为了抗压,他决定加强训练强度。

  一天练够12小时,常常练过夜里12点。到后来,教练林金盛有了经验,但凡田镇基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就一定是在机床旁。“他的勤奋,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临近比赛前,因长期高强度雕刻,郑权的右手肌肉拉伤。徐澳门身高1米85,训练时反复弯腰落下腰肌劳损。焊接项目冠军赵脯菠的胳膊上留着不少水泡的痕迹——仰焊时焊花灌进袖口,烫得钻心痛。可他不能动,动了焊接处就会留下瑕疵,只能忍着。

  “苦不苦?”

  “哪一行不苦?一旦沉浸其中,你只想要完美。”赵脯菠说。

  “完美”,是专业人士对徐澳门修复过的汽车最简洁最极致的评价。

  徐澳门的夺冠秘诀同样简洁,敲铁皮敲来的。

  铁锤撞击铁板,一定会留下或浅或深的锤印;在世赛上修车,又要求无限接近“无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徐澳门反复体验铁锤与铁皮的每一次接触,不断调整与判断下手的角度、轻重、落点。

  重复、机械、孤独,最终变成了“悟道”。无数次锤起锤落后,冰冷坚硬的铁皮,在徐澳门心中有了如同人一般的敏锐感觉,“对任何撞击,它都会以不同程度的收缩或延展给我回应。”

  敲,变。判断后再敲,再变。比赛现场,徐澳门经手的铁皮,表面都如镜子般光滑。

 

④水处理技术项目选手曾璐峰在比赛中。该项目今年首次进入世赛,主要应用于处理工业和生活废水。 ④水处理技术项目选手曾璐峰在比赛中。该项目今年首次进入世赛,主要应用于处理工业和生活废水。

  过去与未来

  耐心沟通,轻柔按摩,体贴照料……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比赛现场,更像是一间营业中的高端诊所。这个以“人”为比赛对象的项目,在世赛期间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该项目以真实案例和任务为基础,由演员扮演标准病人。选手要在各场景中展现沟通和动手能力,以关爱的态度和创新、灵活的方式,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服务。

  1946年,时任西班牙青年组织总干事的何塞·安东尼奥·埃尔拉·奥拉索萌生出办技能竞赛的想法时,一定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比赛项目。

  那时候,西班牙技术工人非常短缺,奥拉索想用比赛吸引更多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1947年,在当时西班牙最大的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人弗朗西斯科·阿尔伯特·维达和几位同事的张罗下,西班牙第1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共有约4000名学徒参与其中。

  随着其他国家的加入,世界技能大赛由此产生。

  “世界技能大赛会根据当下全球技能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需求增减比赛项目。”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团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介绍,本届世赛就新增了酒店接待、网络安全、云计算、化学实验室技术和水处理技术项目。此外,每一届的竞赛规则也会随着新的工业标准更新30%以上。

  世赛的新与变,是技能的新与变,是工业的新与变。

  因为看起来颇为“高科技”,云计算项目在本届世赛上备受关注。“云业务运维、云资源开发都属于技能范畴。随着云计算在大众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相关技能人才也会逐渐变得抢手。”在张立新看来,比赛标准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是世界技能大赛能在诞生70多年后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面对实战经验丰富的对手,杨梦菁显得有些青涩。她是我国第一位参加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选手。“成绩不尽如人意,反映的是国内这一行业发展的滞后。”该项目中国队专家周嫣一针见血。

  相对于以40后、50后为主体的护工,“照护”在国内还是很少见的新职业。“我们尚停留在单纯关注疾病治疗阶段,但目前许多慢性病是治不好的。健康和社会照护人才要通过技术和理念,帮助这些病人更舒适地与疾病相处。”

  赛场边,国内不少照护相关专业人员都在观摩学习,计划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周嫣觉得,打开未来我国健康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大门,比单单一个选手获奖更有意义。

  疑问与学问

  “我第一个完成了比赛,为什么得金牌的却是一个没做完的选手?”2011年,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赛,一名选手发出了不服气的“世赛之问”。

  时隔8年,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作为“未来技能竞争力”的观察窗口,与速度相比,世赛更看重质量与过程。

  同样在2011年,焊接项目专家刘景凤发现,世赛对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的评分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但那时候,国内还习惯于“计件制”考评,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

  “制造大国”与“制造强国”一字之差,隔着的就是对精度的追求。

  从发出“世赛之问”到遵循“世赛标准”,5次世赛经历对中国制造和新一代中国技能人才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本届世赛上,数控车项目选手黄晓呈实现了我国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在该项目专家宋放之看来,黄晓呈的成功,就是精度的成功。

  除了数控车项目,中国代表队还收获了不少工业制造项目中的“硬核”金牌:数控铣、综合机械与自动化、焊接……张立新多次用“实力”二字形容这些金牌的分量,“比赛结果全部由机器测量,是绝对的硬实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不过,弥补“精度差距”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中国队取得三连冠的焊接项目,是工业制造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据保守估计,我国大约有300万以上焊接工人。其中不少是捡一块玻璃当护目镜,拿起焊枪就干上了活,没有任何学习过程。

  世赛现场,焊接选手的成败往往就在微米之间。“在赛场外,航天等领域对精度的要求也极为苛刻。”三届金牌教练、焊接技能大师周树春曾是十九冶集团的焊工,他说,即使是以普通工业标准衡量,我国许多焊工也达不到要求,“这与德国、瑞士等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工人对精度的忽视,背后是企业评价标准的引导。宋放之想要把他对标准的坚持延续到对企业工业制造的指导中,“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精度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黄晓呈出现,产品升级转型也就水到渠成。”

  再一次从世赛归来,刘景凤筹划着结合实际,把世赛标准和要求变成职业教育的教材,把世赛学问带回家,落地,生根,开花。

  青年与技工

  还有1分钟,翟梓曦对做好的窗户进行了最后打磨与安装。在现场观众的倒计时声中, 木工、精细木工、家具制作三个项目比赛结束的哨音响起。

  翟梓曦摘下护目镜,转身换上了自己的黑框眼镜。他近视并不严重,眼镜更多的是个随身装饰。木工比赛现场木屑、刨花横飞,但这丝毫不影响翟梓曦每天出门比赛前打理出精神的发型。

  他走出赛场,大方地拥抱了自己的教练。翟梓曦不是金牌得主,但从他的笑容里,能读出对比赛过程的享受和对结果的满意。

  在他背后不远,家具制作项目选手吴晋卿被媒体团团围住。这个颜值颇高的江南小伙已经习惯了镜头的存在,不躲不怯,有问必答。

  8月22日,世赛村举行开营仪式。杨梦菁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到各国队伍中“串门”,并因此交换到了最多的纪念章。她说,这些都是她的世赛“奖牌”。

  “力争金牌,淡化金牌”,出征前,张立新多次强调这一理念。在他看来,出征世赛,成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中国青年走向世界的一扇大门。”

  翟梓曦,吴晋卿、杨梦菁……这些95后甚至00后选手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在他们身上,“工人”一词不再意味着老实巴交、土里土气,反而代表着个性、时尚。

  吴晋卿从小成长在徽州建筑和家具艺术的环境中,因为热爱选择了当木匠。何定钧获得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银牌,这足以让他在领奖台上又跳又笑,“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游戏设计是一件正经事,是一门好职业,就够了。”

  在中国代表队不断刷新参赛成绩的同时,选手的精神面貌、心态也在不断刷新。

  世赛赛场上,这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景象。酒店接待项目,聚集了各国风度好、气质佳的男女青年;汽车喷漆项目,女工成绩不让须眉;木工项目,匈牙利一位技艺娴熟、面容英俊的选手现场“圈粉”无数……

  数次在世赛中担任团长一职的张立新认为,世赛让中国队有了一种集体视野和判断,“技工将不再是简单操作机械的群体,而会成为集专业技术、理念和综合素养于一体的职业。”

  塔尖与塔基

  “在喀山,我们能看到卓越青年到达人生巅峰。”世界技能组织前主席西蒙·巴特利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幕式上说的这句话,在比赛现场得到了印证。五届比赛,中国队累计获得36枚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和58个优胜奖。每一个奖项背后,都是一位走到技能金字塔尖的年轻人。

  不过,这显然不是最终目标。

  “从近两届世赛结果看,我国已进入世界技能竞技第一阵营。”张立新说,但这不代表我国就是技能强国。

  目前,在我国就业人口中,技能人才只占22%,其中高技能人才仅占6%。顶尖的工业制造项目人才稀缺,一线高技能工人尤其匮乏。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依然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技工院校。徐澳门上初中时成绩一般,家里经济状况又不太好,为了学一门手艺减轻家庭负担,他才进入了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卞建鸿说,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大多如此。

  让塔尖青年技工身上的高光得到延续,并照射到职业院校与普通工人身上,是世赛留给中国的“课后作业”。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结束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做出重奖决定,金牌获得者奖励30万元,银牌获得者奖励18万元,铜牌获得者奖励12万元,并晋升相应职业资格等级。

  各地也在加大奖励力度。上海市奖励金牌选手50万元,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江苏省奖励金牌选手50万元并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山东省奖励金牌选手50万元并记个人一等功……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第43届世赛选手杨金龙和邹彬再次见面。这一次,他们的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靠喷漆与砌墙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两个年轻人引来了媒体持续的关注。

  世赛选手的杠杆效应正在被释放。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超过1000名职业院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前往喀山观摩世赛。“世赛让职业院校看到了方向。”在卞建鸿看来,世赛的标准契合、引领企业实际生产要求,以世赛理念教出来的学生,发展前景不输普通高校毕业生,“长此以往,自然能吸引生源。”

  8月27日世赛闭幕式上,作为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城市,上海市接过会旗,这标志着世界技能大赛进入“上海时间”。

  世界技能发展的“中国方案”,或徐徐展开。

  上海,让世界期待。

  ( 罗娟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罗娟摄)

来源:

友情链接: 百姓资讯网   海南之窗   南方资讯   黑龙江在线   安徽都市